在醫療創新的世界裡,再前衛的技術、再宏大的構想,若無法真正走入市場與臨床實踐,終將失去價值。這篇報導,就是要說明台灣如何逐步成為醫療新創跨越技術與資本之鴻溝的關鍵跳板。
跨國登場:16 組醫療新創齊聚台北,台灣成國際落地熱點
2025 年 7 月 25 日,「2025 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5)」會期間,由比翼生醫(BE Health)、臺北醫學大學(TMU)與秀傳醫療體系(SCHS)聯手主辦的「2025 TMU x BE x SCHS Demo Day」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以「Bridge to Beyond」為題,本屆活動吸引來自 9 個國家的 16 組醫療新創團隊,橫跨 AI 診斷、數位療法、精準醫療、醫療器材等多元領域,呈現新創如何「穿越技術、資本與臨床的三重障礙」。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首次海外參與團隊數量超越台灣本地新創,來自日本、瑞士、澳洲、南非、新加坡等國,充分體現 PoC Program(Proof of Concept Program)持續攀升的國際吸引力。台灣的地理與醫療體系優勢,正讓其成為亞洲醫療創新落地與市場進入的最佳入口。
資本對接臨床:國際講者論疫後新創擴張策略
論壇焦點「Capital Meets Clinical: How MedTech is Scaling in a Rebounding Market」邀請來自美國、日本、台灣的四位產業要角對談疫後新創的擴張挑戰與機會。
Trinity Life Sciences 董事總經理 David Uffer 開宗明義指出:「PoC without Proof of Market is pointless.」(若無市場驗證,再多技術研發也徒勞無功)——點出醫療新創不可忽視商業化策略設計。
日本京都大學創投(Kyoto University VC)Nobuhiro Yagi 則從日本觀點切入,指出當地對「深科技醫療創新」(deep tech in healthcare)的需求正快速上升,大學創投角色愈顯關鍵,能有效串連研發、臨床與產業落地。
來自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資深經理高佩菁則強調台灣的雙重優勢:「不只是技術實證地,更是資本試驗場。」讓亞洲資本市場有更多嘗試與布局空間。
Woods Capital 合夥人 Natalie Torin 則揭示 ESG(環境、社會、治理)資本與家族辦公室近年高度關注醫療領域,預示「健康科技」(HealthTech)將成為未來影響力投資的新焦點。
媒合成果豐收:臨床與市場鏈結並進,台灣再下一城
本屆 Demo Day 現場成果良好。16 組團隊與北醫、秀傳等醫療單位洽談臨床驗證合作,具體包含:專科醫師一對一諮詢、TFDA(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法規諮詢指導等;另在商業推進面,東南亞、日本市場拓展專案與國際創投媒合亦同步展開。
這場由產學醫三方合力打造的平台,不僅展示「台灣即驗證基地」的實力,也進一步奠定其為亞洲醫療創新鏈結與落地的合作樞紐地位。從實驗室走進市場,從構想到現場,這些醫療新創在台灣正邁出扎實的一步。